起订:1
发货:1天内
A、兼容性:内容对用户浏览环境的兼容性直接导致是否能够完整看到内容,尽量避免使用特殊的定制化插件(为了支 持用户浏览需要安装特定的软件),并且尽可能兼容不同的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mac)和浏览器(IE、FireFox、Safari、Opera)。
B、速度:由于展示的内容大都属于富媒体内容(图片、视频数据等),所以怎么样提供快速的浏览方式也很重要,一般简单的理解是从带宽上找出路,这里想强调的是从技术手段上解决,在数据传输里面应用按需留存(根据浏览者的需求留存相对应的数据,比如一个古画,浏览者放大其中一个部分查看,只需要将这放大的这部分数据留存下来。)、本地缓存应用(将浏览的数据有计划的在本地存储,提高以后的加载速度)、分布式留存(FlowDownload,是一种CDN分发及多线程留存技术。);另外还可以从服务器端的部署进行优化,比如设置单独的图片服务器等等。
C、用户界面体验:界面的设计上应该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复杂的干扰因素,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给出不同层次的界面解决方案。可以参考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
古籍档案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台湾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研发大型古籍资源库。198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开始的!史籍自动化计划!,计划开发《二十五史(全文资料库)》全文数据库,后在其基础上逐渐增加《阮刻十三经注疏》等项目扩展成为包括多种经典古籍在内的'翰典全文检索系统'。1989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提出了!数字典藏计划!,古籍数字化包括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籍附图、台湾地方文献藏经阁!都有一定的影响。 1按数字图书馆模式对古籍档案数字化进行组织
2建立古籍整理的自动完成集成系统
3检索系统和支持系统研究将成为重点
4国家对档案数字化古籍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6古籍档案数字化项目的国际性合作将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智慧图书馆服务目标以知识网格的泛泛存在为基本内容的图书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之下实现数字化的调整,实现一种较大程度上的资源的重复利用,让一个图书馆是全世界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但却能够和全世界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连接。置于泛在化图书馆他们服务内容的实现靠的是知识网格化,目的就是利用这种网格化的模式来实现更多用户的更加多种多样的需要。在这种服务模式之下,用户不必去寻找资源的地址,只需要用户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关键词,进行相关的搜索,就能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借助于一个平台,一个时空或者说借助于一种工具实现对于资源信息和知识的探索、追求、发现、贮存、传递、分享,甚至是再创在这些事情。
馆员在智慧图书馆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首先,智慧图书馆馆员应该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泛在的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如同海洋,规模浩大,即使有一些机构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资源进行了整合加工,力图更加方便用户检索获取,但实际情况却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反而感觉到更加麻烦,即使用户用目标非常明确的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的结果会得到成千上万,甚至是数十万上百万的结果,到底哪些是用户想要的信息?用户更加茫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图书馆员利用知识和技能在茫茫海洋中进行导航,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取他真正需要的内容。
第二,智慧图书馆馆员要成为知识增值服务的操盘人,为知识增值提供便利条件。
过去图书馆员也会提供知识增值服务,主要是满足用户的知识扩展,深度的文献挖掘,二次文献查询、期刊查询等需求,现在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智慧化的机器自主完成,图书馆员将承担更加复杂、更有意义的知识增值服务,比如高校图书馆为院系提供科研竞争力的评估,为各个学校提供科研竞争评估,学校欢迎、老师欢迎,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照,通过关键词、摘要等分析,进行某个学科研究态势的分析,做重点发展的学科研究态势分析,为某个研究领域构建关键词、机构或者是人员可视化、关系图表等都在原有的信息资源基础上为知识提供了增值服务。
再比如说我们的学术图书馆可以发展多元的数据综合分析技术,利用数据库建立个性用户接口、用户分析、知识检索、知识组织与维护,知识库应用处理等模块,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web日志记录挖掘,用户行为挖掘,获取用户真正需求,通过数字推送技术使用户自动定期接受到新的相关知识,从而使用户获得远远超过预期的知识增值服务,这个在智慧图书馆里有很多已经实现了,像上海图书馆,包括研究型图书馆都实现了通过对读者的信息行为的分析,对借阅相关的挖掘,可以有的放矢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